您好,欢迎来到校车商城~
我要询价
您当前位置:商城首页 行业新闻

交运集团8年蝶变:第二就是最后 "一"路全靠创新

2018-05-24

交运集团8年蝶变:第二就是最后 一路全靠创新

  图/交运集团提供

  如今提及交运集团(青岛)有限公司,很少再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个传统的道路运输企业。经过不断的转型升级,交运集团已形成了以大客运为核心,以交通旅游、现代物流、信息科技、地产开发为优势,以保险中介、有形交易市场、医养健康等为潜力的综合交通产业生态圈;构建起了以“交运”企业品牌、“温馨巴士”公交客运品牌、“情满旅途”长途客运品牌为核心的品牌集群,品牌价值高达141.18亿元。成就来之不易。八年来的发展蝶变,集中体现了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永康的经营理念和领导智慧。他追求完美、敢为人先的行事风格,也很好地诠释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企业家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一炮打响

  31路公交车引发“鲶鱼效应”

  从1978年刘永康进入交运集团开始,他已经在岛城的交通领域耕耘了40年,是一个把青春岁月奉献给交运、奉献给交通事业的“老兵”,见证并亲历了青岛交通事业的巨大发展。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刘永康对公共交通事业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至今都让人叹服。

  纸巾、雨伞、垃圾桶、常备药、塑料袋,免费报纸……如今来青岛的国内外游客,看到青岛公交车上一应俱全的便民服务设施,不少人都由衷感叹青岛公共交通的人性化。但是,让时钟拨回到2000年,当时青岛的公交行业还是一潭死水,基本的出行服务甚至都难以保障。因此,市政府决定引入竞争机制,拿出6条公交线路的经营权公开招标,以此来推动青岛公交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沿着岛城前海一线运行的31路公交线,从此花落交运集团,并深深打上了“温馨巴士”的烙印。

  时年,刘永康担任交运集团下属的原第一汽车运输公司的经理。31路开线伊始,刘永康就提出了“温馨巴士”这个品牌名称,并在31路线上落实让市民温馨出行的理念。当时的市民习惯听收音机,31路的22辆公交车上就配置了高质量的收音机,每天早上6:30播中央新闻,7点播青岛新闻,这一举措后来甚至影响了全国的公交行业。后来,31路公交车上还安装了纸巾盒,每天放四包纸巾供乘客使用。“一包纸巾进价9毛4,4包纸巾将近4块钱。”刘永康回忆说,当时有很多人对这笔开支不理解,但刘永康坚持认为,“不要心疼今天的1块钱,未来可能给我们带来100块钱的收益”。

  再后来,车上还配备了雨伞套、清洁桶、医药箱、分类报纸……当年就拿下了6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31路公交线的温馨服务迅速在岛城走红,引发“鲶鱼效应”,引领着青岛的公交服务日益提升。在刘永康的引领下,交运集团将这份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的“匠心”逐步放大,竭尽所能为乘客提供人性化、便捷化的服务。现如今,交运温馨巴士的公交线路上,每辆车有20多项特色便民服务。

  这些暖心的服务,成就了“温馨巴士”品牌,如今成为了享誉全国的中国驰名商标。而公共交通上这种贴心的便民服务理念,至今都还远不过时,国内其他城市的公交行业,甚至到现在才刚刚开始推行。

  ■敢为人先

  “大鼻子”专业校车领跑全国

  如果说31路公交线的创新还只能算是“老树开新花”的话,那么交运温馨校车则是刘永康在公共出行方面的创举。

  从2011年9月22日起,青岛街头多了一道亮黄色的风景:10辆崭新的美式校车正式上路运营,开启了交运集团在专业校车服务领域的新版图。当时校车安全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痛点,但由于没有任何扶持政策,很多企业避之不及,想都不敢想。

  “一个孩子身后有六个家长,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凭着对市场的敏锐把握,刘永康决定先试先行。在国家和青岛市都没有出台支持政策的情况下,交运自行出资采购,作为全国首批专业校车上路。从此,为中国的中小学生铺就了一条安全的上学路。“2011年,交运温馨校车公司成立之初,专业校车运营在国内没有先例可循,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交运温馨校车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贺业荣说,在不断探索的前进过程中,交运温馨校车公司开创了“政府主导、财政补贴、企业运营、部门监管”的“青岛模式”,受到国内校车同行的争相学习。如今,交运温馨校车已达2100多辆,开通专业校车线路4500余条,实现青岛七区三市校车全域覆盖,每天惠及15万余名学子上学路。

  长期和公路交通运输打交道的刘永康,深知安全是校车发展的第一“红线”,在校车安全保障方面不惜血本,驾驶行为监控系统、道路行驶监控系统、360度全景监控系统及客流统计系统、胎温胎压检测系统、一键破玻逃生系统等安全设施一一配备,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这才有了平安运行2000余天,累计安全运送学生2亿人次的可喜成绩。

  交运温馨校车还不断致力于推进国内校车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不断调整、修正校车驾驶员、随车照管员岗位服务流程,制定安全管理标准、运营管理标准和运行服务标准。六年多的时间,交运校车从行业的领跑者,变身为全国校车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谋定而动

  定制公交线开启全国先河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刘永康的推动下,交运集团在交通出行领域的创新,都开了全国的先河,在服务百姓出行,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几年来,发展迅猛的高铁和民航让长途客运市场日益萎缩,交运集团以往的主营收入下滑严重。重压之下,如何突围?刘永康带领着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交通旅游作为突破口,2010年开始,依托站场资源,交运集团确立了“5321”旅游集散发展战略,目前已启用14处旅游集散中心,开发了生态观光游、健康养生游、品质乡村游、学生研学游等个性化旅游产品。同时,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建立道路交通博物馆,通过开通串联景区、景点的个性定制与常规游览相结合的旅游线路,实现文化、旅游与交通的协同发展。

  在服务城乡居民方面,刘永康致力于推动城乡公交的发展。2012年底,交运集团率先在即墨完成了全国首例县域全域的城乡公交全覆盖,并陆续在青岛各区市推广,使青岛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全域覆盖的副省级城市,还积极承担完成贫困(偏远)村通公交市办实事任务,在青岛市的黄岛、即墨、胶州、平度、蓝谷等区域,累计实现近2700个村庄通上公交车。这为青岛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2013年,在深入研究市民出行需求的基础上,交运集团在全国开通了首条定制公交线,引发国内城市纷纷效仿,定制出行逐渐成为全国公共出行的新举措,甚至还写入了交通运输部制定的《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中。交运集团还不断丰富通勤公交、摆渡公交、观光公交、就医公交、学子公交、宿村公交等定制服务品种,让市民真正实现了“行有所乘,乘有优选”。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企业都面对“互联网+”应用带来的巨大冲击,刘永康也深知此中蕴藏的机遇和挑战,在他的指导下,交运集团构建了涵盖“交运行”“交运单车”“运能融通”“交运快充”“叨叨巴士”“移动支付”等功能的“交运云”服务平台,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由专业综合交通企业自主研发并投入运营的道路交通互联网服务平台,让企业搭上了“互联网+”发展的快车。

  ■实干兴业

  打造综合交通产业生态圈

  “追求完美,永不止步”。这句话不仅是刘永康的座右铭,也是交运集团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企业精神。“当前,道路运输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才能激发活力、觅得生机。”刘永康说,只有根据国家每个阶段的战略发展,对行业保持清醒的认识,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把交运从传统的道路运输企业打造成综合性的交通产业生态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交运集团8年蝶变:第二就是最后 "一"路全靠创新

  

交运集团8年蝶变:第二就是最后 一路全靠创新

   制图/谭云滨

  2016年,交运集团又在青岛汽车东站打造了全国第一个由交通企业建设运营的众创空间——“交通谷”创客工场,形成了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创新互动生态体系,成为国家级备案创客空间。目前,入驻企业已达70家,服务创客300余名。其中,智慧交通、智能装备、信息科技、VR教育等产业集聚,一批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青岛创新创业特别是交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引领转型发展、创业带动就业的主阵地和新引擎。

  “像‘交通谷’这样,由上下游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同形成平台,交运不再只是传统交通运输产业,而是做战略产业转移,与国家新提出的发展战略相匹配。”刘永康介绍,今后,在经营主业方面,交运要实现整合转型;在关联产业方面,要融合创新。目前,交运集团还深入拓展汽车后服务产业,完善了汽车保险方面一体化的中介服务模式,建立7处快速理赔服务中心,打造快速理赔服务网络。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在青岛市多处区域布局了充电设施,自主研发了具有位置查询、预约充换电等功能的“交运快充”平台,还将筹建国内最大的超级充电集群。

  2018年新年伊始,在贯彻落实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方面,交运集团又提出了2018~2022年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将重点打造“12221”产业集群。“其中,在氢能源和汽车蓄电池后处理这两个项目上,我们企业的新能源研究院已经开始开展进一步的研发和应用。”刘永康介绍,在医养健康产业领域,计划投资8000万元,在青岛市市北区、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区规划建设约3万平方米的健康养老项目,新增1000张医养结合床位。

  在刘永康的全力推动下,交运集团目前已经构建了以大客运为核心,以交通旅游、现代物流、汽车维保、信息科技、地产开发、驾驶培训为优势,以保险中介、交通文化、绿色环保、有形交易市场、医养健康等为潜力的“交通产业生态圈”,打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公益至上

  让全社会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刘永康认为,企业属于社会公民,应该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应积极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企业发展要与奉献社会“同频共振”,要通过回馈社会的方式体现出“企业温度”。

  近年来,在企业内部,刘永康提出并实现了员工工资三年倍增计划,完善多元化薪酬标准,并向关键岗位、一线岗位和艰苦岗位倾斜;创新实施一线女驾乘人员“生理期特殊休假”制度,为孕期女员工提供弹性休息制度,为哺乳期女员工开辟“爱心妈妈小屋”,开展员工免费健康查体,推行员工健康旅游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使交运员工的幸福感、获得感、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合力,激发了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外,交运集团不遗余力地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与保障民生改善、推动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在汽车站设立“爱心基金”,用于资助特需旅客回家;在临街场所建立了“爱心驿站”,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为出租车驾驶员和广大市民提供休息场所;推进“厕所革命”,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爱心公厕”增至100处;开放青岛长途汽车站前广场为“市民健康广场”,免费为市民提供健身休闲之所;在全市首批启动17处“爱心妈妈小屋”,并作为全市唯一示范标杆单位;持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队伍达到3500人。

  “品牌是企业的生命,有品牌才有竞争力。”刘永康说,交运人用爱心撒播的“公益火种”,也进一步擦亮了交运品牌。如今,“温馨巴士”公交客运品牌、“情满旅途”长途客运品牌、“交运”企业品牌,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构建起了青岛交运的服务品牌集群,成为国内唯一拥有三个中国驰名商标的服务业企业。在2017年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上,“交运”品牌价值达到141.18亿元,与海尔、海信、青啤等青岛品牌一同跻身中国品牌500强前列,品牌价值在中国道路交通行业占据榜首。

  ■记者手记 敢为人先,实至势成

  在基层一线员工眼中,刘永康平易近人、毫无架子,把职工的疾苦放在首位;在社会弱势群体看来,刘永康是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交运集团近年来所提供的各种公益服务不胜枚举。但在各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眼中,刘永康又有点不近人情。他个人精力充沛,年近耳顺,仍能做几十个俯卧撑,还能跑完半程马拉松不掉队。工作作风雷厉风行,敲定的事情要求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冷不丁就会到一线查看工作进度,常常让人星期天都不敢在家休息,感叹跟不上他的步伐。

  刘永康常说的一句话是,要做第一,第二就是最后,第三就没有意义。这句话看似残酷,却是一个企业家对企业命运发自骨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他为什么总觉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来”最好的解释。作为转型升级中的传统交通运输企业,要想实现华丽转身,企业一把手不仅要有审时度势的眼光,还要有知难而上的魄力,更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刘永康做到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没有停留在优势的基础上死缠烂打,不断创新开启新的产业版图,趟出了一条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但既然是改革,就会触动既得利益,在那些被他挡了“财路”的人眼中,刘永康可能又是另外一个形象。面对众多媒体记者的集中采访,提到交运集团近些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依法收回客运线路的经营权时,刘永康丝毫不讳言曾经遇到的阻力,他甚至用“打仗”来形容那段时期。

  可能就像他所说的,做企业没有其他捷径,就是要坚持,咬住青山不放松,做对社会、对职工、对提高生产率有利的事,以此来无限放大社会正能量。

交运集团8年蝶变:第二就是最后 一路全靠创新

校车助手

您提出需求,我们帮您推荐更具性价比更优惠的好校车!

手机号码